欢迎访问山东恒量测试科技有限公司!

新闻中心

产品分类

联系我们

热线电话:0531-87352777, 0531-87266888

联系人:岳总经理

联系电话:13082733888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经十西路16355号院内

传真: 0531-87362777

邮箱:sdhlcskj@163.com

网址:www.sdhlcs.cn

邮编:250306

聚焦两会:加强计量技术研发、支持建立第三方检测平台、构建检验检测体系

您的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聚焦两会:加强计量技术研发、支持建立第三方检测平台、构建检验检测体系

发布日期:2022-03-11 作者: 点击:

两会进行时,全国人大代表印萍建议加强海洋甲烷监测和计量技术研发,提交了《加强海洋甲烷监测体系建设》议案全国政协委员刘屹建议:开展在线监测 助力船舶尾气排放治理;全国人大代表郭玫:支持国有企业建立第三方检验检测平台,助力中药产业发展;全国人大代表潘复生代表:加快推进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产业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刘劲松建议以保定为中心区域构建氢能检验检测体系;全国政协委员、无锡市副市长、民盟无锡市委主委高亚光建议尽快出台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强制标准,保障消费者安全。详细如下:

全国人大代表印萍:加强海洋甲烷监测和计量技术研发

  在近日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印萍在提交的《加强海洋甲烷监测体系建设》议案中呼吁,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甲烷“反应器”,我国应加强海洋甲烷排放监测体系建设和清单计量技术研发,加强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能力。
  甲烷是地球上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其增温效应高于二氧化碳,甲烷减排有望比二氧化碳减排取得更快的控温成效,被视为现阶段减缓全球变暖的“刹车器”。2021年11月,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甲烷减排作为重要议题,我国也承诺在10年内有效控制和减少甲烷排放。《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就甲烷测量、减排合作等事宜达成了合作意向。
  印萍认为,近年来,世界各国逐步展开了对大气和陆地甲烷的监测、研究及评价工作,但对海洋甲烷循环的研究和观测明显不足。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甲烷“反应器”,除了南北极外的大部分海域都是大气甲烷的净源。根据现有研究估算,源于海洋的甲烷对大气甲烷的收支贡献仅为1%~2%,海洋在全球甲烷循环中的作用被明显低估,海洋甲烷循环的意义应远不止于其对大气的贡献。
  同时,全球海底以甲烷水合物形式储集了相当于大气甲烷总量数百倍以上的束缚态甲烷,为海底生物群落养分摄取提供了支持,有效调节了进入大气的甲烷通量,海洋成为了岩石圈甲烷进入大气前的重要“拦截器”。海底沉积物甲烷储集效率的波动将会深刻影响大气中的甲烷水平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走向,在全球甲烷循环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印萍看来,除了海洋甲烷循环理论研究不足,全球范围内还存在海洋甲烷通量监测技术和减排技术供给不足的问题,包括甲烷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计量方法和核算标准缺乏、尚未建立海洋甲烷全球监测网络等。整体上,我国甲烷监测和评估工作刚刚起步,还没有在轨运行的甲烷观测卫星,海洋甲烷监测设备基本依赖进口,海洋甲烷监测体系和清单计量技术有待优化。
  印萍预测,未来甲烷会与二氧化碳一起作为国家气候监管、监控指标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成为重点监管和考核的内容。因此,亟须加强普适性监测监管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和试点示范。甲烷减排对我国乃至全球能源和环境安全将产生深远影响,也将成为新一轮全球性技术竞争的前沿。我国必须加快提升甲烷调查监测设备的自主研发能力,抢占技术市场,建立海洋海岸带甲烷排放监测体系,研发与国际接轨的甲烷温室气体排放清单计量方法和核算标准,为我国在国际减排和碳交易谈判中争取主动权。
  为加强海洋甲烷监测和计量技术研发,印萍提出了4项建议。一是加快推进海洋甲烷测量和监测技术研发。重点突破超低含量甲烷快速测量、甲烷原位精确测量、在线连续测量等技术难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新型甲烷传感器、原位测量设备和走航测量装备,建立可推广的海洋甲烷测量技术方法体系。
  二是加快构建星-空-地-海甲烷监测体系。重点突破甲烷遥测遥感技术、海洋海岸带甲烷观测组网技术难点,加快国产甲烷观测卫星的研发和发射组网,研发海洋全剖面、关键界面和典型区域通量观测设备装备,开展重点区甲烷业务化监测示范,以国际合作推动建设全球性海洋甲烷监测网,主导研制国际行业标准或技术规程。
  三是加快海洋甲烷清单计量与减排技术研发。重点突破海洋甲烷清单编制与管控技术、海洋海岸带甲烷减排技术,监测和评估海洋海岸带甲烷排放现状及排放源,建立甲烷收支计量和碳足迹追溯方法,编制甲烷排放清单,支撑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和碳排放权交易。
  四是加快海洋甲烷监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整合国内优势科研资源,加快海洋甲烷监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开展海洋甲烷测量、监测、模拟和数据汇集技术研发,实现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推动海洋甲烷监测示范观测网建设,促进行业技术标准化,强化创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应用示范和工程服务,打造海洋新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人才聚集、协同创新平台,提高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能力。(中国自然资源报)

全国政协委员刘屹建议:开展在线监测 助力船舶尾气排放治理

image.png


随着长江禁渔计划的实施,长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船舶尾气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全国政协委员、安徽艾可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屹建议,应用船舶尾气排放在线监测技术手段,对船舶尾气进行治理。同时,他还建议加快立法、扩大碳排放配额涵盖范围、重新开放CCER项目审批备案,持续推进碳排放市场建设。

        对船舶尾气排放进行在线监测

        2015年交通运输部部署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相关方案已有多年,特别是在控制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刘屹在调研中发现,部分船舶长期工作在人口聚集区(如内河运输船、旅游船、休闲船等),冒黑烟现象严重,与尾气臭味现象并存。“根据2018年交通运输部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加装后处理设施的船舶应当同步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刘屹告诉记者,尽管相关规定对SCR脱硝设备的后处理装置有要求,但在船检法规中尚未纳入实施,以至于目前安装了氮氧化物后处理装置的船舶尚未实施安装在线监测设备。

        “通过船舶尾气排放在线监测,可以监督船舶尾气排放的治理成效,为船舶减排政策的实施提供数据支撑。”

        刘屹建议重视船舶尾气排放监测相关配套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同时大力开展船舶尾气排放监测设备的开发,新造船强制加装尾气监测设备并实时数据传输。对于在用船舶,政府可提供适当补贴,加装尾气监测设备并实时数据传输;建立政府执法机构的大数据平台,对上传运营船只尾气排放数据进行管理,提供执法依据。

        提升碳排放权配额市场化程度

        除了关注船舶尾气排放监测,刘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还重点关注了碳排放市场建设。“尽管我国碳排放市场运行一年来履约状况良好,但仍存在碳排放权配额市场化不强、现行规范效力不强、CCER(国家核证自愿碳减排量)审批工作停滞不前等问题。”刘屹建议,加快立法、扩大配额涵盖范围、重新开放CCER项目审批备案。立法方面,加快“排污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制定,明确排污权配额市场定位,规范配额核定政府权责。同时,加大企业违约成本,将违约处罚金额与未履约配额量及配额市场价格挂钩,倒逼企业提升履约意愿。

        “加快完善电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造纸等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和报告指南,推动上述行业碳排放权配额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开展履约工作。做好各行业碳排放权配额同质化工作,扩大全国碳市场商品总量,为未来碳税征收、碳金融打下坚实基础。”刘屹还建议,重启新增CCER项目审批备案,鼓励社会资本投入CCER市场,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大型、优质CCER项目建设,丰富全国碳市场种类。(安徽商报)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简称“双碳”)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节能减排和能源转型是如期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路径。而节能减排和能源转型离不开技术支撑,其中新型储能技术是关键一环。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协主席、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能源储运技术是实现节能减排和能源转型关键,而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的开发是该技术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当前,储能方式主要包括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储氢、储热、机械储能等。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得到快速发展,这也对储能技术提出了新要求。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强化技术攻关,构建新型储能创新体系”。

       潘复生认为,以风能和光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正快速扩大,但由于安全可靠的新能源储运技术与装备并没有根本解决,每年可再生能源浪费极大。同时,氢能高效安全储运及应用已成为全球发展战略和竞争焦点,但高压和液态氢储运安全性差、效率低,成为氢能发展的“卡脖子”瓶颈。此外,新一代高效环保安全电池材料和电池产品也已成为电池产业发展的重点。因此,开发新一代高效安全的储能技术与装备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突破点和刚性需求。

       但是,发展新型储能,材料是基础。“没有新一代储能材料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新一代储能技术的进步。”潘复生说,发展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产业,不仅能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解决瓶颈技术难题,而且可以创造一个新型巨大产业,对经济创新发展有重大战略意义。

       当前,全球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的研发已成为热点,但产业刚刚起步,潜力巨大,如何加快推进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产业发展?潘复生建议,应理清思路,科学确定新型储能技术和产业领域,科学确定战略发展重点。“目前有关部门和地方出台的很多文件和政策中并没有全面理清什么是新型储能技术、什么是新型储能产业、什么是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重点,只有做到科学分类,才能合理制定政策支持范围。”

       潘复生建议,要加大对颠覆性前沿性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技术的开发投入,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具有战略意义的镁储能材料的开发应用。潘复生说,要着重解决传统储能存在的瓶颈问题,发展安全性高、成本低、环境友好的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重点应发展固态氢储运、新材料管道运输等新一代储运氢技术、镁电池、钠电池、金属-空气电池、固态锂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材料及系统。

       研发平台是人才聚集和产业技术开发的基础。潘复生说,应尽快规划建立全国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启动建设“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国家实验室,开发一批国家急需的新能源储运材料与装备技术,并加快发展新一代储能材料与装备专业技术服务机构,鼓励第三方研发、试验、检测检验机构做大做强,建立完善的标准化工作机制,构建面向全行业的研发、试验、认证、检测、计量等公共服务体系。(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image.png


发展车用氢能产业,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是实现低碳减排的重要途径。建议支持保定先行先试,着力构建稳定、多元的氢气供应体系。”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省工商联主席、省总商会会长刘劲松带来一份关于推进氢能重卡示范应用工作的提案。

       刘劲松委员介绍,近年来,保定市加速推进氢能产业发展,谋划了多个氢能应用场景,如市内氢能公交项目、高碑店新发地至北京氢能物流项目以及“容易线”氢能重卡项目,其中,“容易线”是为服务保障雄安新区而建设的建材运输通道。

       与此同时,保定市在企业培育、加氢站建设、重卡购置运营、专项资金支持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措施支持氢能产业发展。例如,保定市出台《关于做好加氢站项目审批管理工作的意见》,制定了职能部门联审和代办制度,压缩了审批流程。现已建设加氢站2座。保定市财政已设立本年度1亿元的氢能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项目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保定市入围首批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试点城市群。去年8月14日,百辆氢能重卡示范线投运仪式在徐水区“容易线”驿站举行,标志着全球首条百辆级别市场化运营的氢能重卡运输线正式投运,这也意味着开辟了氢能动力车辆应用的新领域。

       刘劲松委员坦言,尽管保定在氢能应用领域不断深化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拦路虎”。

       “顶层设计不完善、企业自主研发压力大、运作模式不成熟、氢能产品质检能力低等问题是目前氢能产业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刘劲松委员说。

       氢能产业受到各地青睐,保定应如何加快推进氢能重卡示范应用?刘劲松委员建议,加快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出台,并按照能源管理制度,允许保定先行试点开展30MPa高压气氢道路运输。在保定区域减免氢能产业相关环节费用,允许保定放宽行政审批要求,简化审批程序,给予免检、免税等政策支持。

       同时,建议支持保定市筹备国家级氢能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国家级燃料电池检验检测中心和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在资质申报审批、科技项目支撑等方面给予引导和支持,开展氢能全产业链测试评价和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服务京津冀及周边区域。(长城网·冀云客户端)

image.png


 近年来,随着电动车使用的普及,锂电池在电动自行车上应用日益广泛,占比已超过所用电池总量的30%,另一方面,其由锂电池引发的安全事故也持续增多。2021年,国内发生多起由锂电池充电引起的火灾事故,电动自行车锂电池质量引发的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到广大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高亚光关注到电动车锂电池的安全性问题,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她提交了《尽快出台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强制性标准》的提案,建议国家层面要尽快出台电动自行车锂电池的强制性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从而保障消费者安全,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实体店和电商的走访调研,高亚光委员发现,目前电动自行车使用的电池主要为铅酸电池和锂电池两种。铅酸电池相对成熟,市场占有率大,以大品牌为主,安全风险小。锂电池产品市场占有率相对较小,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较多,缺少规范管理,存在安全隐患。
  高亚光认为,由于现行有效的电动车锂电池标准一实施十多年,与现阶段电动自行车锂电池产品质量发展水平日益不相适应;另外,对于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采用,而非必须执行,导致现阶段市场上特别是电商平台销售的电动自行车锂电池产品对于现行标准的执行度较低,部分无标、质量低劣的产品隐藏于市场和电商领域。
  基于以上情况,高亚光委员建议,国家层面尽快出台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强制性产品标准,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将相关企业纳入公告目录管理,将电动自行车锂电池纳入CCC强制性认证管理。当前,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合规生产企业通过技术革新与发展,具备能力来解决锂电池产品使用中的安全问题,提高锂电池安全门槛对其经营影响较少。而对于部分“三无”、劣质产品生产者,强制性标准会阻断其生产劣质产品的通道,在良莠不齐的市场上,为消费者树立统一的质量标尺。同时,通过强制性标准的实施与管理,能够提升消费者安全使用意识,保障消费者安全,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企业报)


本文网址:http://www.sdhlcs.cn/news/482.html

相关产品:

相关新闻:

  • 在线客服
  • 联系电话
    15624049920
  • 在线留言
  • 手机网站
  • 在线咨询
    欢迎给我们留言
    请在此输入留言内容,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姓名
    联系人
    电话
    座机/手机号码
    邮箱
    邮箱
    地址
    地址